1.液动下开式堰门:下开式堰门采用液压油缸驱动堰门门板向上-向下运动,完成堰门门板关闭-开启动作。液位计将液位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,驱动堰门两侧油缸,使堰门门板在导向槽中上下运动,导向槽的两侧及底边装有橡胶密封件起密封作用(三面密封)。同时油缸带有位移传感器,能精确控制堰板在任意位置停止,在停电时,堰门在重力作用下也可以快速开启,不影响行洪,因此用下开式堰门具有紧急行洪、控制上游水位、冲洗、防倒灌等多种功能。 堰门框架和堰门板应采用气体保护焊焊接,焊接材料的物理、化学性能应与基体金属的性能相适应。闸门承受主要荷载的结构,应采用满焊缝,不得采用塞焊连接。焊后应消除应力,防止变形。焊件应牢固可靠,表面打磨光滑,焊缝外观不应有裂纹、气孔、弧坑和飞溅物。提供的设备材料适用于污水的腐蚀环境,未经保护或非防腐性材料,按基本技术要求的规定进行处理。堰门的设计、制造过程管理严格执行ISO9001相关规定,从毛坯制造到零件加工、装配、试验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。
2.流量控制闸门:(1)可控制和调节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流量,对污水水量进行合理的分配。(2)在线实时监控:流量控制闸门可以接入远程网络,实现流量的实时显示及闸门状态的实时监控。(3)驱动液压缸可以满足在水下工作。(4)适用于雨水和污水。 在流量控制闸门前后分别布置有液位计,用于测量闸门前后的液位,通过前后液位之间的高度差与流速之间的关系来控制闸门的开度,进而调节通过闸门开度来控制闸门的流量。
3.浮动挡板:浮动挡板是一种利用水的浮力作用而上下运动的拦渣装置,用于排水系统中的截流井、弃流井、调蓄池等处,起到防止上游漂浮物进入自然水体的作用。浮箱本体两端与导向块连接组成浮箱组件,浮箱组件两端的导向块在导槽里面上下滑动;由于在浮力和重力的作用,浮动挡板一半处于水上,一半处于水下,水经过浮动挡板底部流出,表面的漂浮物被浮动挡板拦截,避免漂浮物进入下游。本设备采用渠道式安装,两侧导槽采用安全螺栓式锚栓与墙体固定。
4.柔性截流装置:柔性截流装置应具有防缠绕防堵塞能力强,雨水管道中的缠绕物、漂浮物等杂物均不会堵塞设备;设备开启后,过流通道应与管道的流道保持一致,水头损失小;柔性截流装置应采用整体柔性密封;安装应不占用高度空间,对于埋深较浅的地方不会露出地面;控制柜户外型防护等级应≥IP54;柔性截流装置启闭使用空压机提供压的缩气体,充气时间应在5min以内,正常使用压缩空气的压力根据不同管径控制在0.05-0.1MPa内;柔性截流装置开启后应与流道齐平,不阻碍流道过流。
5.液动限流闸门:在液动限流闸门前后分别布置有液位计,用于测量闸门前后的液位,通过前后液位之间的高度差与流速之间的关系来控制闸门的开度,进而调节通过闸门开度来控制闸门的流量。闸门能对上、下游起限流和冲洗下游管道的作用;闸门开启时,上、下闸口与管道口齐平,不影响截污;闸门驱动液压缸内置传感器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;闸门的闸板、闸框、紧固件、液压缸活塞杆等主要零部件为304不锈钢或优于304不锈钢的材质,且经过酸洗钝化处理,密封件采用三元乙丙橡胶;闸门可实现无人值守远程操作自动运行。驱动:采用油缸驱动,油缸采用防腐材料,油缸杆采用防腐及热处理。
液动旋转堰门:堰门主要由堰框、堰板、侧板、密封组件、液压缸、行程传感器等部件组成,液压缸伸缩臂控制堰门开启角度实现堰门的启闭。堰门采用液压驱动,驱动装置设置安全保护装置。液动旋转堰门为成套装置,主要包含控制系统、液压系统、主体结构及与工艺运行有关其它设备或部件等。主体结构包括堰门主体、密封件、支座、安装附件等。液动堰门停电时可以依靠堰门自带的手动液压站,通过人工应急打开,不影响运行要求;所有不锈钢表面酸洗钝化处理;堰门应可在0~100%开度之间任意调节,并能在任意开度状态下长时间保持;双向承压、四面密封;堰门平整度在 2mm 以内;液动堰门采用双向液压油缸驱动,油缸材质采用S31608,液压缸的驱动力不小于堰门设计计算启闭力(水头按极限情况溢出地面考虑)的 1.5 倍,液压缸必能快开启和关闭,时间不超过2min;液压缸附带位移传感器,整体在闸门框架内,使液压缸得到充分的保护。液压流速≥1.5 L/min。中标人应提供保护套等措施对液压杆进行清洁及保护。 |
控制元件与介质的输送管路隔开,保证工作介质的纯净,同时防止管路中介质冲击控制元件;内平直,无收缩,无堆积,不出现堵塞结块现象,减少压力 |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》和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等有关法律、行政法规。 |
1、项目根据施工进度的具体情况,对公司配置的机械设备不在使用时,项目对停用的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整修,要求技术状况达到规定的二类标准,在整修完工后的当月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司机械物资部进行验收。验收合格后的机械设备次月停止收取项目的三项费用,否则继续整修,直至验收合格,整修期间机械物资部将继续收取三项费用。2、机械及随机附件停止使用时,应集中存放于安全、干燥、通风、易于排水便于看管使用的地点,避免拆散、遗失或错装。 |